李兰娟院士提醒:胃部开始癌变的第一信号,吃东西可能就知道-每日热闻

吃饭时总觉得吞咽不顺、胸口堵得慌?


(资料图)

这可能不是简单的消化不良,而是胃在悄悄发出求救信号。

吃饭卡喉咙,不一定是喉咙有问题

不少人吃饭时感觉饭菜像“卡”在胸口,上不去又下不来,尤其是吃馒头、肉类、米饭这类稍硬的食物时更明显。这种吞咽困难,哪怕只是偶尔发生,也不能大意,因为胃和食道的交界处,正是胃癌早期最容易“落脚”的地方。

李兰娟院士曾多次提醒,胃癌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,它往往在身体里“酝酿”多年,一开始只是在胃黏膜上出现一些小变化,比如慢性胃炎、胃黏膜萎缩、肠化生等。如果这些变化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处理,就可能一步一步走向癌变。

有些不舒服,其实是胃在“变脸”

早期的胃癌其实很“安静”,不闹腾,也不剧烈疼。很多人发现得早,都是因为吃东西时感觉怪怪的。

原来很爱吃的烧烤、腊肉、泡菜,现在吃一点就觉得胃里不舒服,甚至胀得慌。这种变化,其实是胃黏膜对刺激变得“敏感”了。

正常的胃就像一块厚实的地毯,能抵抗各种食物的摩擦。但如果胃黏膜变薄、变脆,就像旧毛巾一样,轻轻一拧就破,这时候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,胃就容易“破皮”,出现轻微出血、糜烂,甚至发展成癌变。

别把“老胃病”当成家常便饭

很多人年纪一大,就觉得胃不舒服是正常事。吃点生冷的、油腻的、辛辣的就胃痛,反正忍一忍、喝点热水就过去了。

但长期的胃痛、反酸、食欲差、体重变轻,这些都可能是胃黏膜已经出了大问题。

特别是那种不痛不痒的“饿疼”或“饱胀”,很多人以为只是胃动力差,其实有可能是胃壁变得僵硬,没法像以前一样“揉搓”食物了。

长期这样,胃的功能一天天下降,癌细胞也就有了可乘之机。

下面这张表格,更直观地展示了胃黏膜从健康到癌变的过程:

胃黏膜状态

常见表现

可能诱因

正常

食欲正常,无不适感

饮食规律,清淡饮食

慢性胃炎

胃胀、偶发胃痛、反酸

长期吃辛辣、吸烟饮酒

萎缩性胃炎

食欲下降、饭后不适、消瘦

胃黏膜长期受损

肠化生/异型增生

无明显症状或轻微不适

幽门螺杆菌感染、刺激物

胃癌

吞咽困难、黑便、消瘦、贫血等

多种因素长期累积

胃癌喜欢“藏着掖着”,但嘴巴会先露出马脚

有经验的老医生都清楚,胃癌早期往往没声音没动静,甚至连胃镜都要仔细找才能发现。

但奇怪的是,很多患者都会在胃癌早期就出现一个共同点:嘴里的味觉变了。

原来爱吃的豆腐乳、咸鱼、酱牛肉,突然觉得咸得发苦;平时还能吃一整碗米饭,现在几口就觉得撑得慌。

这种“吃东西没味儿”或者“吃一点就饱”的感觉,其实就是胃的蠕动变差了。胃像个搅拌锅,搅不动了,自然食物也就“不香”了。

胃不舒服时,有些人还会冒冷汗、心慌,甚至觉得没力气。这不是吓唬人,而是因为胃里长出东西后,可能会引起慢性出血,时间一久,就会贫血。

脸色苍白、手脚冰凉、爬几级楼梯就喘,这些都可能不是累,是身体“缺铁”了。

胃癌不是老年人的专利,年轻人也可能“中招”

很多人以为胃癌是五六十岁以后的事,其实近些年,三四十岁的胃癌患者越来越多。

尤其是那些长期熬夜、三餐不规律、经常吃泡面、炸鸡、辣条的年轻人,胃黏膜早早就“老化”了。

胃癌不像感冒,说来就来。

但很多年轻人以为自己身体好,胃不舒服了就随便吃点胃药,比如奥美拉唑、雷贝拉唑,吃完一舒服,就不当回事了。可这些药只是“盖一层膜”,底下的伤口并没有好,甚至还会掩盖真正的问题。

胃镜不是“刑具”,早做早安心

有些人听到做胃镜就害怕,总觉得是个“遭罪”的检查。但现在的无痛胃镜早就不像以前那样难受了,几分钟就能搞定,而且能直接看到胃里有没有红肿、糜烂、溃疡,甚至癌变。

而那些拖到出现剧烈疼痛、呕血、黑便才去检查的,大多已经是中晚期了。

胃在“变坏”前,其实给了很多信号

有经验的医生常说,胃癌不是偷偷摸摸地来的,它其实早早就“打招呼”了。长时间的口臭、饭后胃部闷胀、吃饭时容易呛咳,这些都可能是胃食管连接处出了问题。

还有些人夜里睡着后会反酸,像是胃里的东西往上倒。这种胃酸反流,如果经常发生,就要特别当心。

有研究发现,反复的胃食管反流可能导致胃黏膜变性,增加癌变风险。

特别要注意的是,如果近期出现了体重明显下降,但并没有刻意减肥,也没有改变饮食习惯,就要警惕是不是胃出了问题。

想保护胃,厨房和餐桌上就能开始

胃癌不是注定的,很多时候是“吃”出来的。减少吃腌制食品、烧焦的烤肉、隔夜菜,多吃新鲜蔬菜、胡萝卜、紫甘蓝、南瓜,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。

饭不要吃得太烫,也不要吃得太急。每口饭多咀嚼几下,让食物在嘴里变得更细软,能减轻胃的“工作量”。

吃饭时别看手机、别生气,情绪不好时胃的血流也会变差,容易出毛病。

有一种细菌叫幽门螺杆菌,是胃癌的“帮凶”。

很多人的胃病都是它闹的。这个细菌可以通过唾液传播,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共用餐具、夹菜时不分筷子,就可能互相传染。

养成用公筷、分餐的习惯,也是一种保护胃的方式。

胃癌不是远方的故事,它可能就在生活里

很多人直到胃癌晚期才发现,常常是因为觉得“自己没那么倒霉”。

但癌症从不挑人,它只看你有没有给它机会。晚期胃癌就像房子里已经着火,灭火器也难救;而早期胃癌,就像地毯上刚冒出一点烟,这时候掐掉根源,还来得及。

胃是靠“养”出来的,不是靠“忍”出来的。那些一开始轻微的不适,其实就是身体在试图告诉你:它快撑不住了。

别等到饭吃不下、人也瘦了才重视,那时候可能已经太晚了。

胃的健康,不是在医院里保出来的,而是在每一顿饭、每一个生活习惯里慢慢积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