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受困疫情,全球产业面临变局 中国手套迎来“超车”良机

一次性手套很可能将成为中国制造“超车”的又一个微观标本。

2010年,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19.8%,略高于美国的19.4%,首次跃居全球第一,成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,如今已持续10年。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,“中国造”不断走向全世界,尤其是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后,“中国造”走向全球的速度大大加快。截至2019年,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具有39个大类、191个中类、525个小类的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其中在221个大项目工业产品当中位居世界第一,包括老百姓熟悉的空调、彩电、纺织服装等产品。

如今,轮到之前不太被关注的一次性手套。

这种迹象,从去年就已经开始显现。

1、疫情爆发,中国一次性手套企业强势崛起

2020年可能成为一次性手套的历史分水岭。

从全球格局看,一次性手套大量普及,始于1980年代,当时艾滋病在全球出现一次大流行,引起各国的关注。艾滋病的一个感染渠道,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无防护接触,当时医生普遍徒手为患者诊治或检查,造成相互感染。于是,一次性手套很快成为最基本的医护产品,并被广泛使用。

当时的一次性手套主要以乳胶手套为主,乳胶的生产原料是天然的橡胶。也是从1980年代开始,我国开始生产乳胶手套,一度占据全球50%的市场。

不过,马来西亚、泰国利用在橡胶上拥有的天然优势,从1990年代开始迅速超车。到本世纪前10年,马来西亚仅顶级集团(Top Glove)等3家手套生产企业,就占据了全球乳胶手套和丁腈橡胶手套的68%,泰国占18%,中国仅占10%左右。

从1990年代开始,中国则开始引入 PVC 手套生产技术。 PVC手套的生产原材料主要是石化产品PVC,价格更加低廉,牢固度远高于乳胶手套,而且适用范围更广。如今中国占据PVC手套全球市场的95%以上。

但总体上看,马来西亚稳稳占据全球一次性手套第一大国的交椅。从2019年的数据看,马来西亚一次性手套产量在全球中的占比达约63%,而中国仅为约10%。在排名前6家的企业中,顶级手套(Top Glove)的年化产能为约1000亿只,赫特佳(Hartalega)为450亿只,分别占全球的13.44%和7.3%,此外科山(Kossan)、速伯玛(Supermax),分别占5.89%和4.84%,之后才是中国的两家企业蓝帆医疗和英科医疗,分别为4%和2.89%,排第五位和第六位。

去年新冠疫情的爆发,让中国一次性手套企业强势崛起。

去年,蓝帆医疗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1倍多和2.59倍;另一家企业,中红医疗于今年4月上市,三大手套生产企业就此聚齐A股,去年中红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3倍多和近29倍。

最大的黑马是英科医疗,其2020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超过5.6倍和38倍。更重要的是,英科医疗的全球市场占有率,提升到了约8%,跃居中国第一位、全球第二位。

而且,这些中国企业都是与马来西亚的企业,在全球同一个市场舞台上同台竞技的。仅以英科医疗为例,其出口占比高达73%。

2、马来西亚手套企业面临内忧外患

全球的范围竞争有一个特点:最终结果既取决于企业个体,也取决于宏观环境。

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在短短20多年里跃居世界第一,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既包括人力充足、成本低,以及中国市场基数庞大等天然优势,也与各种配套制度逐渐完善、产业链逐渐成熟等因素密不可见,家电就是很好的例子。一次性手套亦然。

中国之所以在PVC手套方面独霸全球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,最近30多年中国石化产业体系迅速成熟,在全球形成优势。这也成为中国一次性手套企业未来与马来西亚竞争的一大筹码。

此消彼长的是,马来西亚同行,近来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。

相比中国,马来西亚缺乏产业工人,其厂家多使用外部劳工,且工作条件比较差,近年来因此频频受到国外客户的抵制,如去年美国就曾采取措施,禁止从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手套制造商Top Glove进口产品,原因之一是有人指控他们强迫劳动。据外媒7月9日报道,美国正在加大对马来西亚强迫劳动的施压,特别是在橡胶手套制造业和棕榈油行业。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长穆鲁根·萨拉瓦南对此迅速作出回应,表示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。

此外,马来西亚还缺乏工程师、营销人员等中高端业务人才;企业家也逐渐老化,管理人员出现断层。

在配套产业上,马来西亚手套生产企业主要使用天然气或生物质等能源,而天然气的成本高出清洁燃煤一倍以上。另外产业链不成熟、石化产业不完善也广受诟病,如在该国,生产丁腈手套的主要原材料丁腈橡胶,主要依赖进口。

更致命的是,新冠疫情的反复爆发,波及到了很多国家。马来西亚政府今年6月底刚刚宣布,原定28日结束的防疫封锁措施将延长,直到每日新增确诊数低于4000例,且不规定具体解封日期。此前,该国已对管制措施多次有条件延长。

具体到一次性手套生产厂家,由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(Selangor)实施加强行动限制令,今年7月,Top Glove刚刚确认,为响应政府的增强移动控制命令(EMCO),其位于雪兰莪州巴生 (Klang)市的医疗手套工厂将临时停产,等待当地政府对于该命令做出更明确解释,才决定在合适的时间重启生产。

据悉,Top Glove超过半数工厂均位于雪兰莪州的巴生市。

全球第一的Top Glove如此,其他马来西亚手套厂家,显然也或多或少面临类似的困扰。

事实上,自去年以来,一些马来西亚厂家就由于疫情期间员工的感染比例较高,而影响了生产。 这也正是去年英科医疗等中国手套厂家强势崛起的一个原因。

3、中国手套迎来全球登顶的世纪良机

抛开外部因素不谈,中国的手套企业自身也在借势进阶,其中一项是大力扩张产能。

最典型的当数英科医疗。早在疫情爆发前,他们就对2017年开始建设的安徽淮北生产基地,进行产能扩建,去年又启动了山东潍坊、青州等地的新厂房建设,此外,还在安徽安庆、江西九江等地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。

这些产能扩张的项目,多是更高端的丁腈手套。如其山东的英科医疗产业园新项目,计划投资50亿元,年产500亿只高端手套。其中老厂区内的11条丁腈手套生产线预计今年8月份投产达效,新厂区将建70条高端丁腈医疗手套生产线、64条高端PVC塑胶手套生产线。这此项目都已于去年开始启动。

安徽生产基地,已于今年2月已建成了24条丁腈手套双模生产线;未来将建年产520亿只的高端医用手套生产线。江西生产基地一期二期的目标产能,将达到728亿只高端医用手套。

这些项目有的已经投产,形成新的产能,加上原有产能,目前英科医疗的年化产能已达510亿只,跃居全球的第二位,相比2019年底的约190亿只,增长了近1.7倍。

预计到今年第三季度,英科医疗的一次性丁腈手套年化产能将翻倍增长,到2022年第二季度,一次性防护手套年化总产能将超过1200亿只。

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手套企业的很多项目,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产业配套等优势。比如,英科医疗的安庆和岳阳等生产基地,是热电联产项目,已经提前考虑到了能源问题,这将使英科医疗未来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。同时,他们还成立了安徽凯泽新材料有限公司,投资年产 50 万吨羧基丁腈胶乳、10 万吨 DOTP的项目,进军上游产业,以保证丁腈胶乳等原料的供应和成本。

显然,很多国家没有这样的配套和产业基础。

不惟英科,蓝帆、中红也在扩张产能。同时,更多的企业正在赶来:在英科和蓝帆所在地淄博,还有一家叫恒昌医疗的企业,其一次性PVC手套的年产量也超过了44亿只,去年8月,签约了一个项目,准备投资30亿元在东营建年产200亿只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手套生产基地。

迅速爆发的产能,一方面让外界看到中国一次性手套整体超车的可能,另一方面也不免让部分人产生产能过剩的担心。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?

外界对产能过剩的担心,主要判断是新冠疫情结束后,一次性手套的需求将大幅萎缩。

从全球的需求量看,根据权威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的数据,到2025年,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的需求量预计将达到12851亿只,未来几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15.9%,增幅超过新冠疫情发生之前。

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次性手套的使用场所,理所当然地认为主要为医疗机构,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在国外,日常中使用一次性手套早已经成为习惯,很多人在做擦窗户等家务,或者外出买菜时,都习惯戴一次性手套。统计数据显示,欧美发达国家的年人均一次性手套使用量,都超过200只,如荷兰达275只,美国、德国达250只,我国的香港也达225只,日本为108只。这些国家的医疗机构不可能使用如此众多的一次性手套,更多的使用场景其实在民间。

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,很多国家的居民远未形成使用一次性手套的习惯。目前全球人均一次性手套每年平均使用量为33只,我国仅为6只,还不及印度的10只。

仅中国、印度等人口大国的人均使用量,如果能提升到全球平均水平,全球的一次性手套需求就将增长上千亿只。从近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速度看,这并非天方夜谭,而是很现实且不长远的事。

可预见的巨大市场需求,是深谙市场需求的中国手套企业纷纷扩张产能的原因。对产能过剩的担心,或许缘于对行业的不够了解。

从地缘角度看,随着国外同行受困,中国的一次性手套将像去年的口罩等很多防护物资那样,在关键时刻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;从商业角度看,这也是中国一次性手套登顶全球王座的世纪良机。

关键词: